余至柔忆父亲余德耀,谈余德耀美术馆规划。(03:03)
(相关资料图)
2023年5月17日,在余德耀美术馆落户上海第十个年头,离开了徐汇西岸,迁址于新开放不久的青浦蟠龙天地——一处虹桥交通枢纽附近临水改建的古镇。
新的美术馆周边,种满了玉米苗,映着周围的水乡、古桥,别有一种朴素的期待。
余德耀美术馆是2014年由印尼爱国华侨、企业家、慈善家和收藏家余德耀先生(1957-2022)创办,也是第一批入驻上海徐汇西岸的艺术场馆,曾为上海带来了贾科梅蒂回顾展、“雨屋亚洲首展”、“KAWS:始于终点”、“奈良美智”等颇有影响的大展。从徐汇西岸迁至青浦蟠龙的余德耀美术馆,今天起则带来了开馆展“洄游(A Journey)” 。
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余德耀美术馆馆长、余德耀先生之女余至柔回顾了美术馆的发展与变迁,“对。我们搬离了(西岸)。这个新馆是我们选择的第二个场馆,也是我们的第二期计划——扎根上海本土,融入社区,试图成为公众的后花园。”余至柔说。
新的余德耀美术馆周边,种满了玉米苗
离开黄浦江畔的徐汇西岸,沿着上海纵横交错的河道水系一路溯源而上,在虹桥交通枢纽西边数公里之地,有一处水道交汇处,小桥流水,古桥人家,这里就是依托蟠龙古镇新改建的蟠龙天地,而余德耀美术馆就在蟠龙天地的广场边上。5月17日,余德耀美术馆新址的开馆展正式对媒体开放,并将于5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曾位于上海西岸的余德耀美术馆
余德耀美术馆新馆经由两组互承式钢桁架结构,交织承托起美术馆内外空间,内部是当代艺术的展示地,外边则依靠河流、玉米地、池塘、竹林,这里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融为了一体。
作为美术馆搬迁后的开馆首展,展览“洄游”以“家”为切入点,从余德耀基金会横跨过去 50 多年的近 1500 件当代艺术收藏中,精选 40 余 件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以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等多种创作媒介,展开一段穿梭于时空长河的洄游之旅。而在美术馆边的蟠龙古镇,则也呈现了余德耀美术馆的项目空间“雪竹轩”,该项目立足古镇建筑,呈现了另一批当代艺术展览。
位于上海青浦蟠龙天地边的余德耀美术馆新馆
位于上海青浦蟠龙天地边的余德耀美术馆新馆
在余德耀美术馆新馆开馆之际,《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了余德耀美术馆馆长、余德耀先生之女余至柔,回顾了余德耀美术馆的发展、变迁,也谈及了新馆所开启的美术馆第二阶段——扎根上海本土,融入社区,试图成为公众的“后花园”。
余德耀美术馆馆长余至柔
对话|余至柔
澎湃新闻:美术馆新空间名为蟠龙新空间,开馆展据说最初的构想是以“家”为切入点。可否先介绍下这个展览?展览的展品是近几年的新收藏吗?
余至柔:这个开馆展是余德耀基金会的收藏展,由我们年轻的策展人策划,以年轻的角度去诠释余德耀基金会的作品。展览以“家”为主题。这个“家”包含许多含义,有疫情期间大家的感受,也有艺术收藏者对于家概念的解读,以及此次美术馆搬迁后的新家。所以,展览“洄游”是以不同的“家”的理念和想法来诠释的。
展览中,一部分是最近几年的收藏,还有一部分是此前余德耀先生收藏的。而在美术馆边上,则有项目空间“雪竹轩”,位于蟠龙古镇内,呈现的是年轻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余德耀美术馆新馆开馆展“洄游”,展厅现场
蟠龙天地内的“雪竹轩”项目空间
澎湃新闻:这片区域叫蟠龙天地,是依托古村镇为基础建设的,带有中国传统村镇的感觉。可否介绍下这个新的展馆的设计理念,以及美术馆未来的定位,调整与之前的西岸馆的异同点?
余至柔:美术馆的定位会有一些调整。我们搬来蟠龙天地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与规划是希望让美术馆扎根在上海,与这边的社区一起成长。未来,我们的方向是展览和公共教育双并行发展。公共教育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板块,希望以此带动年轻人,以及来到这里的老一辈观众,通过公共教育,让他们喜欢上艺术,走进美术馆。这也是这里与此前的西岸馆的最大差距。
我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就很喜欢这里提供的宽敞的户外空间。这些户外空间可以让我们去尝试新的东西,包括户外雕塑,也包括在边上种植玉米。等这里等玉米成熟时,我们可以和蟠龙天地,以及周边的一些学校共同做些有趣的项目,一起收割,一起办烧烤派对。以此出发,我们可以学习到农作物、自然环境等知识,也可以把艺术融入在里面,让大家感受到不同的项目和更多元化的交流。
余德耀美术馆新馆展厅
余德耀美术馆新馆外景
澎湃新闻:所以未来新馆等公共教育占比会比过去的西岸馆大。
余至柔:是的,而且是面对不同的观众。我们不单单希望与学校合作,也希望跟居民、社区合作。这里附近还有养老院,未来我们也在思考能不能走入养老院,看看能否把一些项目带进去。我们想让大家都喜欢艺术,因为我们团队,包括余德耀先生本人其实都是从喜欢艺术开始做起的。
澎湃新闻:公共教育的是结合你们美术馆的藏品来开发的吗?与西岸馆时期的公教有哪些不同?
余至柔:我们会分成好几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你刚才讲的根据藏品来设计公共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让艺术的公共教育更好玩一点,如结合大自然(因为我们周边有很多大自然)延伸出一些系列。另外,我们也会根据观众的兴趣,来思考是否要开发一些课程,来让大家理解艺术史。所以,会有严肃的公共教育,也希望有很多欢快的教育。
西岸余德耀馆的公共教育最初的目的是“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所以更偏重于做展览,所以公共教育都是展览的配套。现在,我们希望即使没有展览,也可以有多种公教项目的开发。
余德耀美术馆西岸馆时期展出的《雨屋》,展览现场
曾在余德耀美术馆西岸馆展出的KAWS作品展
澎湃新闻:余德耀美术馆是上海徐汇滨江区域最早建立的美术馆之一,近十年来,举办了贾科梅蒂、雨屋、KAWS,再到去年的奈良美智大展等,带来了不少深受上海年轻观众喜爱的展览。现在,历经疫情及搬迁至拥有古镇古韵的新环境下,今后的余德耀美术馆会延续哪些?又会有哪些调整?
余至柔:我们会有一些调整。上述的余德耀美术馆的这些展览是第一阶段,即“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让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我们来到第二阶段,希望以“扎根”为主。我们希望以公众为主,希望能够更了解公众喜欢什么样的展览,了解到他们想要什么展览,再调整展览及公共教育。大型展览我们还是会做,但是比例会比之前少一点。我们会以自身的年轻艺术家为主,或是我们的藏品为主。
澎湃新闻:“扎根”两个字挺有意思,青浦蟠龙本身就有着江南水乡的根脉与遗留的历史建筑,而余德耀新馆首展也聚焦于“家”的概念。这是否意味着你口中“扎根”的价值理念是指今后将更融入上海本土环境中?
余至柔:我们希望是这样。我们希望美术馆会永久在上海,和上海一起成长,和区域一块成长。我们的理念就是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余德耀先生有一句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少年创艺术人生?”这也是我们的根基,美术馆的方向。
对于余德耀先生来讲,艺术就是他的生命,他觉得艺术带给他很多勇气、期望、盼望。他非常爱艺术,所以他希望透过美术馆以及收藏,通过未来的展览,能够跟大家分享艺术。我们的目标蛮单纯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艺术。
瑞秋·罗斯,《卵》,2016年,树脂玻璃,余德耀基金会收藏
希拉里·佩西斯,《百合》,2020年,布面丙烯,余德耀基金会收藏
澎湃新闻:余德耀美术馆之前一直以收藏当代艺术而知名,尤其是大型装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继余德耀先生的收藏之后,您将如何为余德耀基金会添加新的艺术藏品?
余至柔:会有一些调整。我们近两年会再次梳理所有的藏品。余先生除了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外,近几年也收了不少当代的西方艺术品。所以我们会重新梳理一遍藏品,基于收藏的方向跟理念,慢慢完善收藏的脉络,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史这一块。我父亲问我喜欢艺术吗?其实也是希望有接班人继续去完成、或是传承他的理念。当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加入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元素。所以在收藏上,我们肯定会有一些变化跟调整。
现在是我在运营这个美术馆,所以会加入我的收藏思路。再之后的下一代,肯定会有新的思路。其实每一代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我也希望可以把根基打扎实,并延续至很多代人。这个未必要是家族的,但至少希望它能够一直不间断成长。
徐冰,《烟草计划-荣华富贵》,2004,余德耀基金会收藏
澎湃新闻:加入自己对于艺术,对于社会,对于生命的感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符合余德耀先生精神性的东西。具体来说,你会去拓展什么领域的藏品?
余至柔:目前还无法明确说明。我个人喜欢自然、环保、能源等相关的话题,因为我学习的专业是这一类方向的,可能会尝试融入这些。现在,气温变化,大自然环境等都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澎湃新闻:这很有意思。自然环保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特别注重的点。未来,你们的策展是否有一些从当代视角切入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或是天人合一的语境作为出发点的话题与展览?
余至柔:会有的。这需要和策展人团队共同探讨。这一块的最终方向需要在馆内探讨后决定。我个人会很希望往这个方向走。
澎湃新闻:余德耀美术馆之前一直没有常设展。为什么?这次新馆开馆后,会有常设展吗?
余至柔:现在新馆不会有常设展。之前在西岸馆时,我们有考虑呈现常设展。但是历经运营后,我们也开始思考:对于美术馆来讲,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希望这个美术馆起到什么作用?这中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询问探讨的过程。包括余德耀本人,以及我们团队,最终我们希望余德耀美术馆是公众的美术馆,希望让公众服务公众。最终,我们选择了这里。
黄永砯,《蝙蝠计划 IV》,余德耀基金会收藏
澎湃新闻:所以蟠龙天地边的这个场馆也是余德耀先生生前就定下的。
余至柔:当时是疫情期间,虽然他本人无法来现场,但现场的环境他都通过线上的照片确定的。包括美术馆新LOGO,VI,都有他参与。最可惜的只是他无法来这里。
这个建筑是蟠龙天地造的新建筑,最初是希望艺术场馆入住。我们当时来看场地的时候,就觉得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区域,有很多居民,可以提供艺术内容,双方不谋而合。
澎湃新闻:徐汇西岸这些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艺术集聚地,你们在那里有十个年头了,离开那里是否觉得遗憾?搬离西岸是否也有对于运营资金的考量?
余至柔:对。我们搬走了。这个新馆是我们选择的第二个场馆,也是我们的第二期计划。然而,我父亲为了回到祖国开美术馆,卖掉了印尼大部分的资产,没有其他财力支持,所以经济支撑也是现实考虑。从经济考量以及疫情影响下,我们也不认为能够同时运营两个场馆,所以只能放弃西岸的场馆。
离开西岸是很遗憾的。毕竟我们也是在西岸这块土地成长起来的,有很多感情在里面。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整个美术馆的发展。西岸未来的定位有科技与经济,周边的居民、学校并不多,所以我们认为新馆这里是更适合与社区融合的地方。
澎湃新闻:上海近期有不少西方艺术经典展。之前余德耀美术馆提出不仅希望将重要的西方艺术引进上海,也希望把中国艺术推广到西方,这方面今后有什么计划?
余至柔:与此前的西岸的余德耀美术馆相比,我们的团队没有太大的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场馆。所以学术展览也还是我们继续研究、强化的方向。
我们和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以及卡塔尔博物馆是三方持续合作关系。今年11月,我们将引进卡塔尔博物馆的展览。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呈现了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在2021年时,我们也把我们的藏品带到了洛杉矶展出。在下一个阶段,我们三方将共同策划展览。我们也很期待未来新展的成型。
洛杉矶郡立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
澎湃新闻:您之前曾提到将深化余德耀先生的“收而不藏”的理念,通过“流动的美术馆”这一全新概念探索当下美术馆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可否结合新馆具体谈一下“流动的美术馆”概念?
余至柔:“收而不藏”的理念是很单纯的,就是收了艺术作品后,分享给大家。
“流动的美术馆”概念也是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萌生出来的,希望让美术馆走出去,进入到更多社区。这个想法也包含了现在大家追求的便利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探讨,这样的方式能否挑起你的兴趣,好奇心,走入社区,在一个小的空间里介绍美术馆,带入展览、项目,以此让公众了解我们,最终走入我们场馆。
位于蟠龙天地内的yuz 71㎡
澎湃新闻:其实上海的国有美术馆也一直在做类似的事情,称之为“美术馆进社区”等。
余至柔:对,其实是类似的理念与方向。未来,我们希望“流动的美术馆”可以流到亚洲其他地区,也希望他们的项目“流进来”。相比展览,流动的美术馆是一个稍微轻松的板块,是一种小而精的探索。
余德耀美术馆创始人,余德耀先生(1957-2022)
澎湃新闻:余德耀先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与影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美术馆在上海也颇有特点。那么,作为您的父亲,他对你个人产生了哪些影响与改变?
余至柔:刚开始他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他有那种很强悍勇敢的力量。我刚开始不知道艺术收藏是他的生命,以为那只是爱好。后来余德耀美术馆成立后,我才感受到艺术是他的生命。
我刚来美术馆不久,他就被诊断癌症——胰腺癌晚期。但是他关注的不是他的身体,而是美术馆。贾科梅蒂展开幕时,他要飞回国参加开幕式,医生都阻拦,但他抛了下一句话,说如果今天不去,会后悔一辈子。他说自己一生中不可以错过这个展览。所以从他的行动和觉悟上,让我感受到他是真的用生命去爱艺术,去为艺术作贡献。
所以,他影响我的是一种使命感。看到他做这些事,从而让我去认真对待当代艺术,并喜欢上当代艺术。我现在并不是要继续和传承他的使命,也是透过这些事情找到自己的使命。
我很感谢他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带入艺术板块。我也是在这几年更加认识他,不单是认识他父亲的身份,也是以收藏家和美术馆馆长的身份去了解。我觉得这很棒,也很感动。所以今后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尝试去走那一步。
曾在余德耀美术馆西岸馆展出的贾科梅蒂大展
曾在余德耀美术馆西岸馆展出的奈良美智作品 《背后藏刀》
澎湃新闻:最后,再简单概括下余德耀美术馆接下来的目标吧。
余至柔:美术馆未来的目标是很简单很朴实的,就是希望大家想来就来,在此享受艺术。我希望美术馆成为大家的后花园。这也是我希望的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本土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