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5日,武汉大学向万余名2020届毕业生发出自愿参加毕业典礼邀请,此外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近日完成毕业典礼补办,尽力为受新冠疫情影响不能参加线下毕业典礼的毕业生弥补遗憾,这些暖心之举收获无数网友好评。
这场“虽迟但到”的毕业典礼,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原因不难理解。疫情以来,“大学四年,疫情三年”等略带调侃、不乏心酸的话语,折射了几届大学生的特殊记忆。处在人生黄金时期的他们,在疫情中潜心学习、成长成才,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能够在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回归和毕业季到来之际,为他们顺利毕业送上一份祝福,为他们步入全新人生道路送上一份惊喜,这样走心的安排很难不令人感动,也算了却大家的一桩心愿。
虽然时光一去不复返,但奋斗自有价值。面对特殊时期的考验,这些毕业生保持定力,经受磨炼,不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完成人生重要一程。换个角度看,这种经历不啻为一种宝贵财富,一种精神力量。高校把学生放在首位,为他们补办毕业典礼,不仅仪式感满满,以毕业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他们告别学生时代,同时有利于帮助他们正视这段成长经历,激发他们感恩师长、爱岗敬业、奉献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志向追求。换句话说,这对于引导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正确看待自身成长,看待疫情影响,看待社会发展以及写好人生新篇章,都有着积极意义。
自古以来,礼仪就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从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的经典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到近年来时常刷屏的大学校长毕业致辞,充分表明校园盛典往往在传承大学精神、承载校园文化的同时,还具有呼应时代发展主题、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的重要功能。充分利用毕业典礼这一典型的教育情景,可以在拨穗加冕、校歌合唱等一系列环节中,润物无声地实现以爱国主义、成才励志、感恩奉献为内核的教育目标,鼓励毕业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
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整个社会,这都是别开生面的大课堂。也正因此,对于很多网友呼吁自己母校“卷起来”的声音,背后的期盼值得肯定和正视。(陆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