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点:从资管公司获批,看中邮人寿转型路径!负债投资两手抓,剑指“一流”?

智慧保   2023-02-01 19:25:08

进入2023年,保险业加速推动高质量转型,各大险企除了在负债端的保 险业务上谋求变革外,投资端也成为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发力的关键。


(资料图片)

春节前夕,保险资管队伍再添新兵。1月18日,银保监会网站公告,同意中邮人寿筹建中邮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资管”),注册资本5亿元,设在北京,拟任韩广岳为董事长、阴秀生为总经理。

可以说,资管板块“落子”,是中邮人寿继引战增资、强化多元化业务渠道后,在深度转型期的又一重大动作,而中邮人寿“负债、投资”两手抓的举措,或也将为其挺进“一流险企”的目标提供助益。

从中也不难看出,随着寿险改革步入深水区,不止头部险企在积极转型,以中邮人寿为代表的实力雄厚的中型险企为巩固市场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也在多维度赶超发力。

背靠中国邮政、坐拥数万个邮储网点分销渠道的中邮人寿,自2009年成立以来快速发展,目前已是“银邮系”寿险一哥。

翻阅其财报可以看到,中邮人寿保费收入在2012年就已突破百亿元关口,当年达到145亿元;资产规模突破270亿元。根据2022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截至2022年末,该公司当年累计取得保险业务收入914.34亿元,总资产规模突破4400亿元。十年间,中邮人寿保费翻了6倍,资产规模更是翻了16倍。

从保险业务结构来看,储蓄型保险是中邮人寿保费收入的绝对主力。公司成立以来,历年前五大产品几乎被两全保险、年金保险、分红保险等储蓄型、理财型保险“霸榜”,保费收入合计占比多在九成以上。虽然近年占比整体下降,但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前五大产品保费收入占比仍高达91.89%。

数量庞大的分销渠道、曾经的人口红利等都是中邮人寿快速发展的基石,不过随着市场大环境变化和自身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储蓄型保险保费占比较高,近年来,中邮人寿也在加速推动市场化转型,如引战增资、与友邦保险“联姻”形成渠道互补;启动新一轮高管变更等。而今,中邮人寿又开始在投资端“补短板”,通过筹建设立中邮资管,进一步提升其专业化投资能力。

根据银保监会批复,韩广岳是本次中邮资管拟任的董事长,将与他搭档的中邮资管总经理阴秀生,在投资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于2020年3月加入中邮人寿,现为公司首席投资官、董事会秘书。

其实,近两年来,中邮人寿一直在强调投资端的重要性,该公司连续两年的年度工作会议中都提到投资方面的工作部署。

如在2022年工作会议上,中国邮政集团董事长刘爱力提出中邮人寿要“跻身行业一流险企”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集团副总经理康宁指出,产品开发、投资、风险管理、深化分销潜力等都是中邮人寿经营中的短板,将借“联姻”友邦保险的契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近期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部署了公司年度六大重点工作,其一就是提升投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显然,中邮人寿在引入友邦、提升多元渠道展业能力的同时,该公司还试图通过筹建资管子公司,加强专业化投资能力,使其资产与负债端得以更好匹配,并有能力应对类似于2022年那般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业内人士也指出,筹建资管子公司,将有助于中邮人寿拓宽投资业务范围并提高资金运用能力。

而今,中邮资管的获批亦标志着保险资管公司阵营将迎来第34位成员。

回望我国保险资管公司发展史,起点是在2003年,快速发展是在近十年。十年间,随着我国保费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及国民财富管理需求增加,“提升保险资金管理水平”这一问题摆到了越来越多险企面前,强化“资产负债双轮驱动”模式逐渐成为行业趋势,保险资管公司数量随之扩增。

根据公开报道,2010年时我国尚仅有9家保险资管公司,彼时监管部门负责人曾表示,支持保险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设立条件将放宽。至本次中邮资管获批筹建前,保险资管公司已达33家,管理的总资产在过去十年间从不到5万亿元,增长至约22万亿元,受托管理规模中包含了保险业70%以上的资金。可以说,保险资管公司已是打理险资的主力。

“保险资管行业发展韧性不断巩固。”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在2022年底的公开演讲中进一步列举了几组数据:投资收益方面,过去十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规模从年度0.18万亿元增长至1.05万亿元,财务投资收益率年均5.28%,每年均实现正收益,波动幅度远小于其他机构投资者;资产质量方面,投资固收类和流动性资产占比超七成;在债券市场发挥的机构投资者作用仅次于银行。

信达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舫朝评价称,经过近20年的发展,保险资管公司在长期资金管理、大类资产配置、长久期资产创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成为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核心管理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不过,保险资管行业曾一度缺乏相对独立、成体系的监管制度,制约了发展脚步。近年来,多层次监管体系及标准加速完善。

2022年初,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正式实施,同期《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正式落地,细化投资端各类资产的计量准则;2022年9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以下称《规定》)实施,允许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子公司(如理财、公募、私募基金等),取消外资持股上限,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水平,且提出支持、鼓励和引导保险资管公司立足长期、稳健、价值投资,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差异化发展。

酝酿三年出台的《规定》被视为行业的“顶层设计”,业界普遍认为其出台对保险资管业影响深远。普华永道指出,保险资管公司的明显优势是管理长期资金,资管新规及《规定》的出台消除了诸多行业壁垒,为保险资管进入大资管市场开“绿灯”。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分析称,《规定》支持和引导保险资管公司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的投资运作提供更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助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可见,在监管为险资投资限制不断松绑,保险资管政策愈发完善的背景下,中邮人寿筹谋设立资管子公司,也是顺应时代发展之举。

当然,站在大资管市场化时代,保险资管机构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皆存。

机遇方面,可以预见,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财富管理需求也将持续释放,特别是2022年个人养老金时代开启,这都给保险资管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

专业机构普遍认为,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稳定性强等特性,与养老资金等长期资金高度契合。此外,个人养老金体量预计将达数万亿级,保险行业参与其中将获得增量资金,同时助力保险资管行业发展。

但我们也需看到,在当前社会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投资市场环境震荡、长端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保险资管行业亦面临着多重挑战。

如在人口代际变迁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居民财富管理的风险偏好由“单一存款储蓄需求”逐渐向“多资产管理配置需求”转变,不过2022年受地缘政治、疫情反复等影响,全球通胀上扬,股债轮番大幅波动,险资维持稳健业绩的难度也在加大。

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冲击着居民保险产品消费的意愿,保费增长承压。据银保监会1月28日公布的数据,按可比口径,2022年保险业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4.7万亿元,同比增长4.58%。其中,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3.42万亿元,同比增长3.06%,增速较为乏力。

另一大挑战来自资管行业内部。虽然保险资管公司受托资金主要来自自身业务,不过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与其客观上存在竞争。不仅如此,保险资管公司中,一些市场化意识强的机构已先行管理第三方资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还有一些保险公司有“选秀”招聘管理人等动作。据统计,2020年时保险资管三方业务占比为21%,2021年占比上升到24%,规模达4.8万亿元。

各家保险资管公司如何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力?业内人士认为,保险资管公司既要巩固长期资金优势,也要摆脱对固收投资的依赖,提升权益投资及多元资产配置能力。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目前保险公司仍“偏爱”固收资产配置,占56.23%,是权益类资产(23.12%)的两倍多。

“经济转型期利率中枢的不断下移,将严重冲击甚至颠覆保险机构传统的以固收为主的投资信条,优质的权益类资产可以跨越市场的牛熊周期,实现投资收益率的基本稳定。”一位险企投资总监公开撰文谈道,在配置结构方面,险资应逐步加强未上市股权投资;在机制保障方面,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资本管理,优化偿付能力。

曹德云指出,要不断丰富保险资管产品的内涵与类别,加大特殊机会资产投资、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养老资产管理产品等创新型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提升在产品研发、投资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将政策空间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也有险企高管曾在银保监会例行发布会上呼吁,希望相关部门和市场为保险业创造和提供更多长期的投资机会。由于保险业销售的很多产品是终身寿险,负债久期非常长,但长期的投资资产种类却很少,有时要花很大精力去拿30年期或50年期的国债,因此希望有更多好的市场,给保险业充足的长期投资机会。

加强与外部的合作同样重要,例如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已有合作实例。根据公开报道,有银行除了投资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的产品,还将一些专户委外资金委托保险资管公司管理。中再资产总经理李巍在2022年末的一次公开活动中还提到,保险资管行业要以全球为视野把握宏观周期和市场的阶段性机会,寻找低成本的负债来源和高性价比的配置机会,将自身业务能力和外界资源更好地融合,以更开阔的思路、更高效的举措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

在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作为保险资管的新兵,中邮资管未来亦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