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90后”年轻首席柳鸣在阿德勒新作铭牌前演奏了犹太作曲家阿赫龙的“希伯来旋律”
路过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行人,时常被位于复兴中路近宝庆路的音乐艺术家围栏吸引,梅百器、富华、桑桐、柳和勋……这些位于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艺术装置上铭刻的每个名字都与这座城市的音乐生活紧密相关,其中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首席费迪南·阿德勒也榜上有名,遗憾的是,制作时因史料不足,这位在上海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的音乐家生卒年月不详。
(相关资料图)
随着国际学者对二战犹太难民的关注,多所欧洲高校都启动了二战期间“流亡音乐家”专题,其中阿德勒的母校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也开设了专题网站,并详细介绍了阿德勒,最终让这一历史空白得以书写。
5月6日,阿德勒诞辰120周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90后”年轻首席柳鸣在阿德勒新作铭牌前演奏了犹太作曲家阿赫龙的“希伯来旋律”,并缓缓揭开“老前辈”的生平谜底。
费迪南·阿德勒,生于1903年,1952年于奥地利去世。曾在维也纳音乐和表演艺术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1939年至1947年在沪,期间曾任工部局乐队首席,后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乐队首席。二战爆发,大量犹太人离开欧洲来到上海,阿德勒即为其一,在维也纳丰富的演奏经验让他在上海舞台上如鱼得水,很快即被上海工部局乐队吸纳,并成为乐队首席。
同时,阿德勒还频频担纲小提琴独奏与乐队合作,其精湛技艺让诸多上海外文媒体赞不绝口。如在 “纪念柴可夫斯基逝世50周年音乐会”后,《德文新报》评价阿德勒在这场音乐会的成功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以惊人的自信,克服了这部极有难度的小提琴作品,而且他的‘学院派’演绎本身绝不缺少温情。”
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资料显示,当时与阿德勒一起进入上海的犹太难民中,有400多位同其一样以音乐为生的音乐人。“他们为上海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这里不仅有展现犹太民族精神的希伯来-意第绪音乐、风靡欧美的卡巴莱爵士乐和流行音乐,还有包括音乐剧与轻歌剧的西方艺术音乐,来沪犹太音乐家对上海最大贡献就是加强了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力量和推动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发展。其中一些最优秀的犹太难民音乐家在到达上海后不久就加入了工部局乐队,在上世纪40年代一份演奏员名单中,可以看到诸多大名鼎鼎的音乐家的名字,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指挥都代表着当时上海的最高音乐水平。”
如勋伯格的学生,并将勋氏十二音作曲技法带入中国的作曲家弗兰克尔加入工部局乐队中提琴声部;曾任科隆室内乐团大提琴首席的约阿希姆来沪后担任乐队大提琴首席;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翘胡儿”总是将学生照片珍藏在琴盒里的中提琴首席普度什卡;以浪漫主义风格著称在欧洲时已声名在外的指挥家、钢琴家马戈林斯基。其中曾在马林斯基剧院为歌剧和芭蕾指挥伴奏乐队的斯娄茨基,到上海后更是扬己之长,执棒工部局乐队上演了《春之祭》《睡美人》《彼得鲁什卡》《胡桃夹子》《火鸟》及《浮士德》《乡村骑士》《霍夫曼的故事》《茶花女》等大量芭蕾舞剧和歌剧作品,其中不少作品为中国首演。
这些身怀绝技的音乐家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更让多种不同形式的音乐在上海发展、繁荣、壮大,使上海成为同时期具有世界级音乐水准的城市。同时,他们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桑桐、丁善德、谭抒真、董光光、李德伦、周广仁大批中国音乐史上无法略过的大家无不受教于这些犹太音乐家,从而为新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如当时一同流亡到上海的犹太乐评人德雷夫斯所说“国际组合赋予乐团神奇的音色……在不同民族的混合中,体验我们所热爱的音乐,我们移民不仅为乐团提供了高水平的音乐家,乐队训练也由于我们的人而变化”。
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