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关于强降雨,别再用“n年一遇”的思维做规划了,现在就应该在各地扩大暴雨蓄水和转运的能力。现在中国不缺电,所以多余电力除了储存起来,也应该在用电低估时,将这些降雨抽到高海拔和内陆干旱地区,作为储备资源。而城市下水道系统还应该继续扩容,现在应该根据全球总水量(包含总冰量)来计算可能的最大雨量,要确认在我们上空,最大能够遇到多少积雨云,由此来计算我们需要多大的排水规模。知道这是天文数字,但为了生存,这是别无选择的。
中国貌似已经连续两年出现鄱阳湖水位偏低甚至干涸了,这说明上游来水也出现了变化。我也不是气象专业的,但我假设雨水都是淡水,目前我们还不能导引积雨云的走向,那么能否有一种土办法,将这些淡水资源进行全国调配、全国组网,哪里的雨下多了,就往干旱地区多运点。中国目前的基建设施虽然偏饱和,但像这样的水资源网络将是很大的基础建设工程,正好能成为当前经济下的一个固定资产投资。
当然,在转运这样的水资源同时,水中的泥沙也是个大问题,但这只能一点点摸索和改进了。
充沛的雨雪都是淡水资源,目前国内干旱的地区依旧干旱。我可以大胆假设:之前盘踞在2极和高山上的冰雪,可能是前一个温暖时期,从全球范围内蒸发收集的水汽全部汇集到了2极和高山;但当这些冰川融化后,他们并没有返回当时被搜刮的内陆地区,而是仅仅在沿海湿润地区游荡。如果这些丰沛的水汽自己不能前往内陆,自己不能均匀在这颗星球上分布,那或许只有靠人类自己来手工完成了。即:组建运水网络。